7月14日,美国宇航局NASA冥王星探测器“新视野号”在飞行9年后,传回了迄今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。这颗太阳系里遥远冰冷的星球并不为地球上的人们热烈瞩目,却被美国人首次发现,被美国人追捧。人类尚未留下足迹,却早赋予其种种传奇。
20世纪初期,美国商人兼业余天文学家帕西维尔·罗威尔特别想找到第九行星——X行星。他亲自出钱建了一个罗威尔天文台,亲自计算轨道,亲自上阵寻找,遗憾的是临终也没有找到。其实1915年3月19日的巡天已拍摄到了两张带有模糊的冥王星图像的照片,但是这些图像并没有被正确辨认出来。图为帕西瓦尔·罗威尔在天文台观察金星。
1930年,罗威尔天文台的一位当时仅仅是观测助理的年轻天文学家汤博 (Clyde Tombaugh) 发现了冥王星,不同于太阳系的其它由欧洲人发现的八颗行星,冥王星是一颗由美国人发现的行星——因此而被称为 “美国行星”。它的发现,标志着现代天文学的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。图为汤博在罗威尔天文台。
发现第九大行星的消息轰动世界,罗威尔天文台拥有对此天体的命名权并向全世界征集。英国11岁学童威妮夏·伯尼建议以冥王布鲁托(Pluto)命名此行星。布鲁托(Pluto)以全票通过。图为《命名冥王星》一书的封面,封面肖像正是威妮夏·伯尼。
20世纪的三、四十年代正是美国科幻小说崛起之时。冥王星的发现,掀起了一批以冥王星为灵感的科幻风潮。图为30年代的美国,以冥王星为主题的科幻画。
与其它八大行星不同的是, 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受到过多次怀疑。 在发现之初, 它曾被视为是一颗被理论所预言的新行星。 但人们很快就发现, 无论它的质量还是轨道, 都与理论预言存在较大的差异。1994年,已经 88 岁高龄的汤博给美国科普杂志《天空与望远镜写了一封信》,为冥王星的 “命运”做最后一搏。在信中他主张以17等星作为分界,将新近发现的海王星以外暗于17等的小天体命名为柯伊伯小天体 (Kuiperoids),以区别于冥王星。可惜的是,这些主张都没什么说服力。
2005 年1月,美国天文学家布朗 (Michael Brown) 在检查旧观测相片时发现了一颗比冥王星更大的海外天体:阋神星。从此冥王星不仅不再是海王星以外的唯一天体(彗星不算),甚至连最大的天体也不再是了。这一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“压垮”冥王星行星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图为布朗。
2006年,国际天文学联合会(IAU)在布拉格召开全体会议,通过与会者表决,将冥王星逐出了太阳系行星的队列。公众对IAU决议看法反应不一。很多人接受重新分类,但有人发起在线请愿来号召IAU重新将冥王星划为行星。
自冥王星降级后的第二年起,加州宣布冥王星在该州仍然是行星。之后,另外两个州步加州后尘提出了冥王星提案,并且还得到了通过——宣布冥王星在该州仍然是行星。两个州都与冥王星的发现者汤博有着密切关系:其中一个是新墨西哥州,汤博任教 18 年之久的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所在地;另一个是伊利诺伊州,那是汤博的出生地。图为反对冥王星“降级”的人们在街头抗议。
整个事件被骤然披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。学生、政客、占星师、宗教信徒、科学爱好者等,全都加入了关注行列,并发表了种种意见。如果说此前的倒计时所纪录的主要是科学事件,那么此后的时钟却记录了很多文化及社会事件。图为发现冥王星的罗威尔天文台也不落人后, 别出心裁地在捐款箱上设计了几个小小的选项, 让大家用钱包来投票,结果是支持冥王星为行星的参观者为数最多。
图为2006年,罗威尔天文台,人们写给冥王星的信——“冥王星,我们会想你。”“冥王星,安息。”
在此之前,首个造访冥王星的深空探测器“新视野”号于2006年1月19日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,它将在2015年7月14日近距离飞掠冥王星系统,为科学界带来冥王星及其卫星最清晰的图像与详实的科学数据。因此,冥王星在“新视野”号发射时仍然是“行星”。图为“新视野号”。
冥王星发现者汤博做梦都想有一艘飞船能够近距离看一眼冥王星。2006年,正值汤博的100岁诞辰。为了纪念他,汤博的一部分骨灰也跟随“新视野”号一道去了冥王星。汤博的骨灰被装在一个容器内,安放在“新视野”号的底部。容器底部的铭文写道:“封装在此处的是美国人克莱德·W·汤博的遗骸,冥王星及太阳系‘第三地带’的发现者,阿黛尔和芒罗的儿子,帕特丽夏的丈夫,安妮特和奥尔登的父亲,天文学家,教师,段子手,以及挚友:克莱德·W·汤博(1906-1997)。”
当“新视野”号出发时,冥王星还是一颗行星,如今它却只是一颗编号为 134340 的矮行星了。图为目前为止,人类获取的最清晰的冥王星图像。
随着“新视野”号越来越接近冥王星,更多关于冥王星与其卫星的秘密将被揭晓。冥王星仍然遥远而冰冷,但在美国、在地球上,关于他的故事还在继续。图为美国网友将冥王星的“桃心”制作成著名动画形象布鲁托的样子—— 一只与冥王星同名的狗。资料参考:科学松鼠会,卢昌海《冥王星沉浮记》